3月1日,西安市教育局发布《西安市职业教育“名校+”实施方案》,旨在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方案》提到以委托管理、合作学校及集团化办学3种模式组建职业教育“名校+”,同时公布15所“首批优质高中与中职学校名校+”名单。
职业教育“名校+”如何进行?将给参与学校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近日,华商报记者采访了首批15所名单中的部分学校。
领导班子建设:名校派班子成员到“+校”
碑林区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和西安综合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合作学校的方式组建“名校+”。
26中校长刘俊博说:“我校派驻副校长到综合职专挂职,定期召开‘名校+’校长联席会议,输出名校先进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举措,加强班子建设。借助生源力量和宣传优势,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帮助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职业教育以及专业设置、毕业后的职业前景等,最大可能为‘+校’在招生方面提供帮助。”
“+校”西安综合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李皎说:“将按时参加定期召开‘名校+’校长联席会议,结合学校实际,讨论完善工作计划和具体举措,正视差异、加强交流、共同发展。”
临潼区临潼中学和临潼区职教中心也通过“合作学校”组建了“名校+”。临潼区职教中心校长李彦军介绍:“两校班子成员组建了议事机构,定期就‘+校’管理及相关事宜商定相关安排。”
雁塔区西安航天中学和西安市雁塔区职业高级中学以委托管理的方式组建“名校+”,航天中学由校长、3名副校长组成“名校+”领导小组,与“+校”的相关领导班子每月召开“名校+”联席会议。
师资队伍建设:名校派名师到“+校”转任交流提升教学质量
刘俊博介绍,二十六中将定期对“+校”开展教学教研交流和指导:比如,每学期进行三次公共基础课程(文化课)听课指导;相关教学人员不定期观摩名校公开课、示范课;两校学科教研组共同进行大教研活动;名校专家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指导。
“同时,我校将给‘+校’输出优秀师资,根据‘+校’需要进行不定期名师讲座。”刘俊博说,“此外,还将邀请名校指导教师、优秀学生、特长学生、技能型学生来‘+校’参加学科展示活动,同时发挥‘+校’各专业职教特色,共同开展第三课堂劳动教育活动。”
以委托管理组建的“名校+”,则要按教师交流数量比例不低于20%的要求选派骨干教师到“+校”任教。
西安市雁塔区职业高级中学王顺平校长介绍:“航天中学选派骨干教师、生涯规划导师到‘+校’定期进行听课诊断、教师培训和班主任培训。同时,雁塔职中的青年教师也要定期到航天中学进行跟岗交流,与航天中学相应学科教师结对子,开展为期一年的师徒传帮带,并从有效备课、高效课堂等方面推进教学改革。”
学生精神面貌提升:提升“+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
此外,在上述几所学校的相关方案中均提到,重点提升“+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
比如,二十六中、航天中学及临潼中学均提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资源优势,从学生、教师、家长层面开展心理研究及指导”,帮助“+校”建立规范科学的心理辅导咨询、共同保障师生、家长的心理健康。
西安市航天中学“名校+”共同体计划在今年5月,利用一周时间开展“我爱我(5.25)”心理健康节活动。
临潼中学将组织优秀学生及毕业生到“+校”进行互动交流,树立榜样示范,加强“+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名校还将通过加强与“+校”班主任等教学管理人员的互动联系,健全“+校”的管理体系。比如,二十六中通过优秀班主任讲座、班主任工作交流会、校际间班主任结对等形式搭建班主任工作交流学习提高的平台,指导和帮助“+校”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名师应该有更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件好事
一名即将毕业的西安某职高学生小童(化名)对华商报记者说:“个人认为,打造职业学校‘名校+’听起来很不错,希望能落到实处。”
“职高就读3年,我感受较深的是学校学习氛围不是很浓厚,学生学习动力不强,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小童说,“比如,职高每个班四五十名学生中,能在上课时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到一半。一些本来学习成绩还行,因中考分流到职高,受周围环境影响逐渐失去学习动力、兴趣的学生,确实挺可惜。所以,提升我们职高学生的信心,肯定能让我们在学习上更有动力。”
小童就读的是一所平均录取分数线仅低于普高线20多分的职业高中,且就读于该校的王牌专业。“因此,我们学校不管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老师都比较认真负责。”小童说,“但也许很多职高学校的老师并不一定能做到,尤其整天面对我们这些大多数是学习底子薄弱且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激情难免会被消磨。但是假如‘普高’老师能来‘职高’任教,不仅给我们一种新鲜感,更能减少我们因被中考分流而产生的被区别对待的自卑感。况且名师应该有更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怎么想都是件好事!”
“3月12日,我参加了大专院校的单招考试,选报专业时并没有选择职高时所学的‘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专业,因为通过3年的学习,我明白这个专业不适合自己。”小童说,“如果我能通过生涯规划教育更早了解自己适合的专业,就能在职高阶段为下一人生阶段打更好的基础。”
做出改变是个漫长的过程
希望能尽快落到实处
华商报记者还采访了一位即将面临职普分流的初三学生家长刘女士。
她坦言,尽管从大方向上看加强职业教育必要且重要,但从个体看还是认为目前的职普分流时间有些太早。
“家长考虑相对现实。中考不理想被分流到职中,就读三年后,孩子们大概率考上一所高职院校然后走向社会就业。”刘女士说,“反观现在各类岗位的招聘要求,但凡不错城市的不错岗位,哪个不是要求本科甚至更高学历?况且以后,孩子们还需要和工业机器人竞争,连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作都不一定好找。孩子未来的出路可能是家长们担心职普分流的关键问题。”
刘女士还说:“当然也有可能孩子在职中突然醒悟发奋学习,但受限于教学水平等因素尽管参加高考,一方面相关选择院校不多,另一方面考上的概率并不大。当然也有可能孩子先读大专,再通过专升本考取本科,可最终就业时企业对于这种学历的认知和高考本科的认知相同吗?如果职业教育发展无法打消上述疑问,要吸引好一点的生源确实挺难。”
不过,刘女士也说:“当然,这都是我的最坏打算,可人不就是得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安排嘛!”
对西安市出台的职业教育“名校+”,刘女士说:“因为和孩子关系密切,我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