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文/杨跻
自从父亲84年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一直想为父亲为写些文字,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动笔,就是觉得父亲的养育之恩,岂能是自己拙笨的笔所能表达得了,故一直把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深深的埋藏在心里。
大后天就是清明节,大街上挂满了文明祭奠的横幅,猛然间想起了去世多年的父亲,父亲的历历往事,就像放影似的,一下子涌上了心头。
家乡解放那年,只有一个儿子的奶奶,竟然没有用泪水唤回参军走了的父亲。直到父亲从朝鲜战场归来的时候,奶奶的坟头已长满了齐腰的杂草。父亲在奶奶的坟头呆呆地坐了整整一个下午。后来父亲转业,回到县城的一家银行工作,这年家乡闹灾荒,母亲的泪水和两个姐姐的饥饿哭叫声,也最终未能将父亲唤回农村。六二年国家经济困难的时,父亲响应党的号召,从城里回到了农村,从一个国家干部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别人都为之惋惜好久,可父亲从没有说过一个悔字。
我是在父亲回农村后出生的。对于连续生了三个女儿的父亲来说,无宜是一个惊喜。以至从不喝酒的父亲,破天荒地喝得酩酊大醉,并口中念念有词地说他终于后继有人,将来要送我当兵之类的话。不久,父亲就将他喜爱的当时也是村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卖掉,牵回一只奶羊。从此,放羊、挤奶,便成为父亲生活中无穷的乐趣和希望。 小时候,从未听过唐老鸭、米老鼠之类的故事,等到知道了这些故事的时候,已早过了那个年代。那时候,最大的而且也是唯一的乐趣,便是听父亲讲他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于是,每天吃过晚饭后,讲故事便成了父亲的必修课,我也在了父亲最忠实的听众。尽管听众只有我一个,但父亲仍然会兴致勃勃,讲得津津有味。多少个夏夜,我坐在院中那棵老梨树下,听着父亲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进入梦乡;多少个冬夜,我躺在母亲烧得发烫的土炕上,听着父亲那总也听不厌的故事沉沉入睡;多少个雪夜,一遍又一遍地听父亲讲述着一口炒面一口雪的故事,每当这时,父亲的脸上总洋溢着自豪的表情。 在我刚记事的时候,邱少云、黄继光便起先闯入了我的童年。带着对英雄的崇拜,总也看不厌不知看了多少遍的《英雄儿女》《上甘岭》......那时乡下很少放电影,只要知道那儿有电影,不管是十里八里的,父亲总是背着我去看的。有一年夏天,正当我和父亲看得如痴如醉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暴雨,父亲背着我在暴雨中狂奔了好几里路。回到家中,上上下下全湿透了,父亲和我感冒了好几天。气得母亲骂我们是死不改悔。虽然如此,只要知道那儿还有电影,我们仍是屡教不改。只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带了雨具,就这样,我在父亲的背上渡过了难忘的童年。
自从我上学,父亲不再给我讲故事。但是,每次赶集,父亲总要给我带小人书回来。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似乎从来没有给我买过零食吃。
也许受父亲的影响,我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作文课起,我的作文常常被作为范文在班上读。记得有一篇《我的爸爸》还曾在《作文周刊》上登了出来。每当我拿着自己被老师读过的作文给父亲看时,父亲总要奖我一件最珍贵的礼物——一本最新出的小人书。每当这时,便如获至宝,总要将小人书看上数遍,然后才小心翼翼地将小人书保存在父亲特地为我做的木箱中。
一次,我又拿着自己的作文去给父亲看,作为奖赏我的要求。心想父亲第二天赶集的时候,肯定会给我买新出的小人书《小兵张嘎》。好不容易盼到第二天下午放学,我一路上兴冲冲地跑回家中,可从未让我失望过的父亲,这次一次却空手而归,我委屈地哭了。几天后,从未拿过别人东西的我,竟然破天荒地的将班上一个同学的《小兵张嘎》偷偷地装进了自己的书包,害得她哭了大半天。 谁知第二天晚上,放学后,我一回到家,就看见父亲黑着脸看着我。从没有看到过父亲这样,我当时害怕极了,便悄悄地将书包一放,准备溜出去。父亲突然喊了一声,便吓得我站在了原地动也不敢动一下。只见父亲手中拿着那本《小兵张嘎》走过来。我知道瞒不过去,便如实地告诉了父亲。没有想到父亲发火了,一巴掌打在了我的脸上,疼得我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转,却不敢哭出声来。第二天,一到学校,我就把那本《小兵张嘎》还给了那个女同学,并向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后来才听母亲说起,那次赶集,父亲把钱丢了。
随着时光的流失,我慢慢的大了,已不再满足于父亲给我买小人书,而是用父亲给的零花钱,相继买回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小说。
那个时候,由于农村严重的缺粮,每年的口粮,全是按一年劳动积分分配,由于我们家孩子多,仅靠父亲和母亲一年的辛苦劳作,所分的口粮,总是无法满足我们这些嗷嗷待哺的小生命。
每年一到春季,父亲总是要为一家人的生计,四处奔波。记得那个时候,父亲的一个要好的战友,在蔡家坡下面的那个安乐乡当乡长,好像姓巨,每年父亲都要去那儿借粮。父亲每次借到粮,都要从那蔡家坡那个土塬下,用架子车,沿着那条坡度达45度的坡,把粮食从塬下拉上落差多米的塬上,那个辛苦不是自己用笔所能描绘得了的。现在每次回老家,坐着车走过那个坡的时候,总会想起父亲每次把粮食从塬下拉上去的往事。那个低着头,拉着架子车爬行在那条大坡上的父亲的身影,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每次路过那个坡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的想这个画面,心里不由得酸酸的,泪水总会盈满眼眶。
父亲当时担任村里的信贷员,每年总会以突出的成绩,受到镇农村信用社的表彰。每次表彰会之后,信用社总要是用一顿羊肉泡来慰劳这些辛苦的信贷员。父亲每次总舍不得把属于他自己的那份羊肉泡独享,总是要留下来,带回家里供一家人分享。为了让我们每个人吃得安心,父亲还总是用大堆谎言欺骗我们,说他不喜欢吃羊肉泡,他闻不惯那个腥味。当时根本不懂事的我,还真以为父亲不喜欢吃羊肉泡呢,每次总是理直气壮享用着本应属于父亲的美食。直到父亲临去世前,对母亲说他想吃一顿羊肉泡,我才知道那么多年以来,父亲一直在用他那善意的谎言,无私的维护了年幼无知的我那份心安理得,每次想起,总是心疼不已。父亲的良苦用心,做为他的儿子,我永远都无法回报,我真的希望人有来生,我还愿意继续做父亲的儿子。
远在天国的父亲,您听见儿子的话了吗?来生,我还愿意继续做您的儿子。
愿远在天国的父亲,一切都好。
投稿请发邮箱:
yibanshuxiang
. 杨跻:陕西岐山人,89年3月入伍,毕业于西安陆军学院,年12月转业至渭南市国土资源局工作至今,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军队》《解放军报》《西北军事文学》《宁夏新消息报》《黄河文学》《华商报》《渭南日报》《华山文学》《宝鸡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国土资源文学》《大地文学》《固原日报》等报刊杂志,出版散文集《远失的呼唤》,其中散文《黑蛋,回家吃饭了》被多省市选做中考阅读题。本期责编:张 颉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作者)
杨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