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华商报_华商报历史 > 华商报理念 > 王子辉专栏素食探解一

王子辉专栏素食探解一

发布时间:2021-12-17 16:08:05   点击数:

素食,泛指蔬食,习惯上称素菜。

“素”字的本义原指白色的生绢,也指“白”或“空”,即不付代价、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后被引申为“平常”、“质朴”、“不华丽”。

“素食”两字古时最早的所指也各有异。一是指不劳而食。《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食兮。”二是指与熟食相对的生食。《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饮食时,素食而分处。”三是指平常所食。《仪礼?丧服》:“既练,舍外寝,始食菜果,饭素食。”后发展为指粗粝之食。《论语?乡党》有“蔬食菜羹”的记载,《孟子?万章下》作“蔬食”,赵岐说此“蔬食,粝食也”。再后才发展为指“菜食”。《汉书?王莽传上》:“每有水旱,菜辄素食,左右以白,太后遣使诏莽曰:‘闻公菜食,爱身为国’。”这里的“素食”显然是指“素菜”了。由此可知,后世所谓的“素食”,是由白食、生食、平常之食、蔬食引申演化而来的。

与素字相对的“荤”字,原义是指葱、姜、韭、蒜一类有辛臭刺激性味道的菜蔬,到了唐宋才指加辛臭类菜烹制成的鱼肉之类的菜肴。“荤”为鱼肉类菜肴,也是辛臭之意的引申。因为烹制鱼肉类要取腥提味,常用葱、姜、韭、蒜当佐料。这也是“荤”指鱼肉类菜肴而字却从草的原因。

(一)

素食源远流长。当人类还过着集体渔猎、共同采集的原始时代,就存在着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的现象,即使是在陶器发明以后很长时期里,先民们也仍是采到植物就吃植物,猎到动物就吃动物。但是,这种食用动、植物的现象和状况并不能说明素食与荤食是同生存、共发展的,乃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落后,食源尚无可靠保证,不得已而为之的。后来生产力发展,食源比较充裕,人们有了择食的条件和观念,才开始分辨出什么是荤食,什么是素食。也就是说,要将素食从整体的饮食生活中分野出来,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思想观念。

如果说,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尚没有产生素食的物质条件和思想观念,那么,到了封建社会的先秦和汉初,生产力有了一定的进步,食源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也有了新的变化。具体呈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一时期,由于人们敬畏神鬼、崇拜祖宗而产生的全社会的祭祀活动,引出了斋戒素食的制度与习惯。二是人们对肥肉厚酒伤神戕体有了较深的认识,进而使人们对蔬菜类的素食重视起来。三是秦汉的求长生、望成仙的风气,也促使上层社会某些人转向素食。不过,在先秦和西汉前期,有关素食情况的详细记载很少,尚看不出素食的概貌,因此,我们还不能说这一时期素食传统已经基本形成,而只能说它是素食传统的萌芽时期。

西汉中叶以后,饮食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经济基础看,这一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配合运用,使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并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峰。张骞通西域经由中亚、西亚又传入了许多蔬菜瓜果,使米谷、蔬菜、瓜果等品种、产量急剧增长。石磨的普遍推广,使可制作丰富多彩的面食品种的麦面出现了。植物油的运用于烹制菜肴,使素菜更加有名有实了。豆浆、豆豉的普及,特别是豆腐的问世(传说为淮南王刘安所创)为素菜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证。所有这些都为素菜传统菜肴分野而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类型,并进而成为一种风气,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从思想观念看,原先那种求长生、望成仙的仙道,在西汉中叶正式成为中国的道教。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其以慈悲为本的教义和戒杀生的戒条,迅速在各地传播发展。加上曹魏时代上层社会的自奉节俭和两晋时期文人学士的崇尚清淡、断绝肉食等等思想观念,对素食传统的形成均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也使原来零星的、间断的和萌芽的素食现象,很快成为一种饮食生活的风尚和方式。生活在这一时期稍后的贾思勰对素食作了系统总结,在《齐民要术》里列为一章专门进行了论述。至此,我们完全有把握地讲,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种类型——素食传统已经完全形成了。

在这里需要特别一提的是中国素食与佛教的关系。因为谈到素食,一般都会联想到信奉佛教出家修行的人吃的“斋菜”,有些甚至认为素食是随佛教而传入的舶来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佛教的“斋菜”与中国的素食不尽完全一样。佛教的“斋菜”原指僧徒在中午以前所进的食物,按佛教戒律,午后是禁食的,倘吃了就不是清净的身心了。而中国的素食却是普通人也可以吃的,吃的时间也无一定。至于素食在中国的问世,前文已经讲过它有中国本土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并非随佛教的传入而后中国才有的。何况佛教教规本身并没有吃荤吃素的界线,僧徒托钵化缘,遇荤吃荤,遇素吃素,只要吃的是“三净肉”,即不自己杀生、不叫他人杀生和未亲眼看见杀生的肉都可以吃。事实上在中国信奉佛教的藏族、蒙古族和傣族都是吃肉的,即使是汉族佛教徒,也不是都不吃荤。史籍中曾留下佛教僧尼所创的不少荤食名馔就足以为证。诸如唐代僧尼梵正所创的“辋川小样”,其原料就有腌、炖肉和肉酱,宋代金山寺僧佛印所创的“烧猪肉”,清代扬州小山和尚的“烧马鞍桥”,法海寺的“烂烧猪头”等等都是动物性“荤品”。所以清代李渔说:“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说素食始于佛法肯定是不对的,但如说佛教与中国素食毫无关系,当然也难以成立。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之后,没有多久就与中国原有的儒家、道家的某些思想,相互渗透,互为阐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展,并成为中国式佛教。为了使佛教有更大的吸引力,争取到更多的信徒,佛教必然要表现出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优越性,同时还要有适合中国国情的善恶观念。古印度释迦牟尼的弟子提婆达多提出的苦行“五法”,虽在印度没有很大影响和势力,然而却颇适宜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哀苦无望的心境,正好也与儒家的克已修身、道家的长生节欲思想相契合。中国内地汉族僧人大多信奉大乘佛教,他们受“菩萨戒”,反对饮酒,反对吃肉,反对吃“五辛”等,使佛教的素食戒律得以最终确立。特别是南朝梁武帝萧衍,以帝王之尊,崇奉佛教,素食终身,为天下倡。素菜一经皇帝提倡,便被涂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浓厚的宗教色彩。此后部分佛教僧徒又把戒杀生与绝对素食联系起来,演化出僧寺禅院的“香积厨”、“伊蒲馔”来。“江南四百八十寺”,僧徒大增,“天下户口,几去其半”,使南朝的素食得以迅速发展,“变一瓜为数十种,食一菜为数十味”的事也随着出现。食素从那时起就成为汉学佛教最明显的特征。由此也可看出,佛教在中国素食发展史上,确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唐宋时期,中国素菜烹调技艺有了新的发展。唐代不仅用素料做成形似猪腿、羊臂、烤肉等品种,而且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开创了以素托荤的先河。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市肆已有素食店,能用“乳、麸、笋、粉”等原料,精烹细调为花色繁多的素筵,以供素食者宴会享用。他们还从实践中总结出素食疗病和烹调技术方面的经验和理论,主张蔬馔清供。唐代昝殷《食医心鉴》论述了素菜在饮食疗疾中的作用,林洪《山家清供》中的菜点大部分是素菜,其中的假煎鱼、胜肉夹、素蒸鸡等成为历史名菜。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中收集了江南山村20种蔬食的原料和制法,至此,素食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已具有重要地位。历经元、明、清三代,中国素食已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烹饪主要风味流派之一。

自清末至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素食日臻完美成熟,并已建起其独特体系。目前,除了寺院道观和民间家常外,全国各地餐饮市场的素餐馆也急剧增加,出现了一批像北京的道德林、真素斋,上海的功德林、枣子树,广东的菜根香、上士斋、南京的绿柳居,天津的真素园,武汉的随绿居,西安的素味香等著名餐馆。又由于不同地区食源有异,制法不尽完全一样,所以,在全国范围内也分别涌现出一大批地方风味素菜、以素仿荤菜、素食药膳菜和什锦罗汉菜,诸如功德豆腐、鼎湖上素、半月沉江、慈航普度、六根清净、清拌银芽、兰花春笋及素鸡、素鱼、素海参等著名素菜,真可谓美不胜收。

(未完待续)

本节内容节选自《三秦饮食文化刍议》(年12月出版)

王子辉简介

王子辉,西安蓝田人。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早年教书和做宣教工作。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事饮食文化研究和教学,先后任原商业部西安烹饪技术培训站站长、西安烹饪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和西安旅游烹饪学院院长、教授,陕菜网顾问。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已出版《中华饮食文化论》《周易与饮食文化》《隋唐五代烹饪史纲》《中华饮食文库·中国菜肴大典》《曲江宴与曲江春》《仿唐菜点》《素食养生谈》《五味斋杂谈》《吃喝恋》《品味谈吃》《陕菜纵横谭》《三秦饮食文化刍议》等多部著作。

编辑:王渤文

图片:陕菜网

陕菜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shangbaoa.com/hsbln/1604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