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神木籍画家王宽国画作品《塞外春雪》
文王祖文
我的朋友圈中,有几个唱信天游的群。让我大开眼界的是:真正的高手确实在民间。会唱信天游的,唱的甚至比舞台上走红的歌星好的有的是。是啊,陕北大地上,这样的高手遍地都是,几乎每一个乡村,每一条街道都有。他们就生长在那片歌舞之乡,生活在那样的氛围中。他们随性所唱,他们并不全是为了成名成家,他们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内心的心声,为了红火热闹,为了对抗孤独寂寞。但是,他们大多数人没有机遇,唱的再好,依然只能在小圈子,小天地里知名,这就是他们大多数人的宿命。他们有的是忙于本职工作,没有时间参加各类比赛,有的是没有条件参加各类比赛,有的是本身把比赛看的淡如水,没有心思参加各类比赛。总之,因为种种原因在各自的环境里自娱自乐着,寂寞着。
我在不断发现新人倍感欣喜的同时,我也充满了太多的悲凉与忧虑。
无论入到任何一个朋友圈里,听到最多的信天游莫非是《一对对鸳鸯水上飘》,《谈不成恋爱交朋友》,《大炖羊肉离不了葱》等。从积极的一面说,说明这些歌更受大众欢迎一些,从传播的成功方面说,说明原生态歌唱家朱广亮与清唱王贺国丰在唱这些歌方面的极大成功。是他们用这些歌让后来的跟唱者成群结队,此起彼伏。也说明了内蒙古的民歌调子与陕北信天游歌词融合的非常成功。但是,我悲哀的恰恰就在这里。当太多的人的注意力兴趣点就清一色地集中在这么几首歌上时,说明我们的信天游隐藏的危机是多么可忧啊!说明新的能流传的信天游不仅青黄不接,而且说明好的信天游几乎面临断种的可能,说明从歌词作家到作曲家到歌手的创新意识到了何等的令人焦虑的地步,说句不客气的话,到了何等缺乏的地步!说明我们的电视台电台自媒体在推出更多的受欢迎的信天游方面是多么有太多太紧迫的事情要做啊!可惜的是太多太多的人依然没有意识到这种危机,我们能不悲哀吗?
▲
朱广亮:《你有那心思咱慢慢来》
如果悲哀仅止于此,还不算什么。更令我悲哀的是太多的歌唱者别说在唱信天游时没有深度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就是在唱过以后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所唱的歌究竟要表达的痛苦也好欢乐也罢,焦虑也好无奈也罢,究竟牵动了多少灵魂?他们就根本没有深入到作品内部,完全是靠一味地亮嗓子歌唱,靠一味地飚高音来炫耀自我吸引观众。
最令我不堪的是尤其是太多的年轻歌手压根就不知道信天游产生的历史文化地理等原因,同样是一首情爱歌曲,他们不知道在陕北大地上,太多的反映情爱的歌曲多的是沾满了泪水,沾满了无奈,往往是痛彻心扉的,所以在演唱这样的作品不动心不动情是绝对不行的。面对这样一些没有生活阅历没有生活经历的歌手,他们自身又不注重功夫在诗外的修炼与自我学习,面对这样的歌唱者,我们只能说歌手与观众听众的歌唱交流只能是一种红火热闹的表面的形式的交流,与教育教化与心灵的感染触动其实离的太远太远。
是什么造就这么不堪的局面呢?是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电视造星过于容易,一个节目出来,歌手一夜之间就千家万户知道了。原来成名对有些歌手竟然这么容易啊!这样的歌手还需要刻苦学习吗?有脸蛋有嗓音就够了。这样的误区害了当事人都是小事情,关键是影响了太多的后来者与追随者。另一方面我们的民歌手以及他们的老师普遍受浮躁风气的影响,讲究一夜之间的成名,过分在速成上下功夫,完全忽视了歌手的文化储备知识储备,给人的感觉是培养和塑造着一批灵魂干瘪的歌手,这样的歌手说白了再红,只不过是类似于一种大众消费的娱乐人而已,与真正的歌唱家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但是他们对后来的追随者祸害不浅,因为跟在他们身后的是只能和他们一样复制出来的灵魂干瘪者。
问题还不止与此。而在于受社会大众欢迎的信天游这些年来基本处于断种的境地,尤其是最新的原创作品稀少的几乎不能再稀释。这些年我只听过两首流传广的新歌。一首是《拉手手亲口口通俗随情版》,一首是《赶大车》,《赶大车》我最近才听到,相信更多的人并没有听过。可以说两三年内我们的创作者都推不出一首让更多的老百姓喜欢的原创的新的信天游来。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尴尬的局面。所以太多太多的歌手只能在那些老掉牙的歌曲上天天靠干瘪的灵魂漂亮的外观惊天的嗓子千人万人千遍万遍重复,这就是我们的信天游现在面临的真实现状。
信天游,不会死亡。信天游,不会消失。不知怎么,面对这样的局面,尽管我天天都能听到信天游,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相反,我充满了太多的忧虑。
▎王祖文,男,陕西子洲人。迄今在《阳光》、《山西文学》、《延河》、《青年作家》、《青岛文学》、《延安文学》、《五台山》、《三峡文学》、《西部作家》、《陕北》、《中国文学》、《文学月刊》、《延安文化》、《陕北文学》、《画乡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羊城晚报》、《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陕北文化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万字,作品入选十几种版本;其中《燃烧的陕北年俗》以不同方式分别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陕西电视台、西安音乐广播台播出,《陕北人与羊肚子毛巾》在《光明日报》发表。有散文入选中学生课外读物及地方志书。作品受到相关报刊丛书的